本专业为国家教育部2011年新增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018年开始招生,已形成“本-硕-博”学段贯通,以动力与储能电化学二次电池为核心,以可充电锂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及其他新型电池体系等为具体应用场景,覆盖上游电极、电解质和隔膜材料等,中游电池装配制造和下游电池应用的完整教学链。本专业始终坚持立足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能源分布特点和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整合多学科既有优势,培养具有扎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设计、制造及应用技能,毕业后能在化学电源、新能源材料制备、分析和应用以及能源器件组装与检测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已形成一支专业负责人带头,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高学历教学科研师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6人、企业导师2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10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56%。拥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陕西省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专业科研实力雄厚,已建成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陕西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秉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理念,与多家领域知名企业开展了战略合作,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培养的教学需求。近五年,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60篇,SCI引用次数10000余次,相关成果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在教学方面,已承担陕西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项目等教改项目10项,获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固体物理、电化学原理与测量、化学电源基础与工艺、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新能源材料工业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电化学数值建模与仿真技术、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合到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发电、储能器件、电动汽车、光电照明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艺与器件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或到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