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

  • 时间:2025-04-08 17:04:18
  • 来源:

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源于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物理、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学院工科办学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于2025年应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要求成立。专业所依托的材料物理化学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而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30名,其中教授8名,陕西省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名,陕西省科技新星2名,副教授18名,研究生导师18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80%以上的教师具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并聘有企业技术及创新创业导师10余人。专业科研实力雄厚,获批建设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和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陕西省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教师已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国家电力和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5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近五年,学生获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奖励50余项。

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面向智能材料及智能制造技术等新兴领域第一线,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致力于培养具备智能材料设计与制造、智能传感、结构优化与系统集成、分析检测等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工艺开发、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交流、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智能材料基础、智能材料结构与力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方法、材料科学基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等。

2)专业方向课程

智能材料结构与设计、智能驱动材料与结构、智能制造技术、环境敏感材料、仿生材料、智能金属材料、智能陶瓷材料等。

3)实践环节

本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共安排36周,包括工程训练、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性实验和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环境保护、生物医疗等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或到相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与智能材料与结构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以及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